中国“十二五”时期的宏观经济政策导向

作者: 时间:2011-04-06 点击数:

中国“十二五”时期的宏观经济政策导向
更新日期:2011-4-6 16:26:08

刚刚闭幕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描绘了中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十二五”规划的鲜明特点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把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贯穿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为更好地贯彻和体现主题主线要求,中国政府明确了未来一个时期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导向。

  一是扩大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国有占世界 20%的人口,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加强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建设,都孕育着巨大的需求潜力。充分挖掘和释放国内需求潜力,既是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项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

  我们将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在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上下更大的工夫。中国的最终消费率目前不到50%,这与国际上70%左右的平均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为挖掘居民消费需求,中国政府将多措并举,包括: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五年内城镇新增就业人数4500万人以上,转移农村劳动力4000万人以上;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五年内城镇化率提高4个百分点,由47.5%提高到51.5%;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居民消费能力;积极发展新型消费业态,促进文化、旅游、健身等消费;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逐步使中国国内市场总规模位居世界前列。

  我们将继续发挥投资对扩大内需的重要作用。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大国,无论是提高满足人民群众物质和文化需求的供给能力,还是积极推进工业化、城镇化,都需要在较长时期内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我们要在调整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质量效益的基础上,促进投资合理增长。一方面,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政府投资主要用于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水利设施、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教育卫生基础设施、科技创新、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等经济社会领域建设。另一方面,鼓励民营经济发展,放宽市场准入,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

  二是增强创新能力,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经济结构不合理,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影响中国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主要症结。增强创新能力,调整经济结构,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也有利于培育和创造更多的国内需求。

  我们将适应国内外需求结构变化趋势,把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加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使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5亿吨以上。依靠科技进步,积极推进装备制造、船舶、汽车、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化、轻工、纺织等重点产业结构调整,引导企业开展技术改造与兼并重组,促进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尽快把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到2015年,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 8%左右。要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力争在五年内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2015年达到47%。

  我们将坚持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优先位置,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区域间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产业有序转移,在广袤的中西部地区培育新的增长极,增强区域发展的协调性。

三是保障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这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迫切需要,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我们将坚持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的内在统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有机结合,把解决好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使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十二五”期间,要从完善制度和增加投入两方面作出安排,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明确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和标准,实施改善民生行动计划,在公共教育、就业服务、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方面统筹建设一批重大民生工程。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增强多层次供给能力,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开展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实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在全国范围的全覆盖。完善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逐步提高医保基金支付水平。发展社会救助事业,切实加强对孤残儿童、孤残老人和各类残疾人的救助和帮扶。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逐步减少贫困人口。

  我们将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健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调节体系,合理调整国家、企业、个人分配关系,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未来五年,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实际增长7%以上。

  四是坚持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既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也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有效途径。

  我们将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全面落实节约优先战略,节水、节地、节约各类资源,构建以绿色、低碳为特点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实施重点节能工程,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抓好重点领域节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坚持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并重,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积极开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实施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到2015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比 2010年降低 16%和17%,森林蓄积量增加6亿立方米,为实现我国政府向国际社会作出的承诺奠定坚实基础。

  五是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中国过去30多年的发展进步,靠的是改革开放,实现“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改革开放仍然是强大推动力。

  我们将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明确改革重点任务,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继续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推动国有大型企业改革,全面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金融体制,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推进资源税改革,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完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加快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推动人民币跨境使用。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推进水价、电价改革,进一步完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理顺天然气与可替代能源比价关系,提高排污费征收率,建立健全资源环境产权交易机制。

  我们将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继续寻求和扩大同世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协同推动沿海、内陆、沿边对外开放。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积极扩大进口,发挥进口对宏观经济平衡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改善贸易收支状况。坚持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优化投资软环境,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先进制造、节能环保、现代服务业等领域,鼓励投向中西部地区;同时,引导中国各类所有制企业有序开展境外投资合作,履行社会责任,造福当地人民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康美开发区康元路8号 邮编:362332 版权所有 © 闽南科技学院学生工作部(处) 闽ICP备050208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