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胀风险的深刻根源

作者: 时间:2011-05-27 点击数:

全球通胀风险的深刻根源
更新日期:2011-5-27 21:24:49

流动性过剩是全球通胀风险的货币基础。本轮金融危机之后,美国实行了史无前例的宽松货币政策,尤其是2010年11月开始实行的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释放出了过度的流动性。与此同时,欧洲和日本以及大部分经济体都在危机应对中实行了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全球流动性出现过剩。这是本轮全球通胀风险产生的最主要根源。

大宗商品市场成为通货膨胀传导的第一个环节,直接导致原材料成本上升。在金融危机之后,大宗商品市场金融属性不断增强,投资和投机的氛围趋浓,价格节节攀升,成为推动全球生产链原材料成本的第一推动力,给很多经济体带来了“输入型通胀”压力。中国原油进口均价从2009年初至今上涨超过120%,2011年3月棉花、小麦、大豆等进口均价同比增长约70%、35%和20%。

原材料、工业品和消费品价格交织上涨成为通胀风险螺旋上升的主要推动力。笔者随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课题组在广东的企业调研发现,2009年~2010年两年间原材料价格普涨30%~50%。

全球经济复苏带来总需求的持续扩张为通胀风险提供了基本面支撑。美国产能和消费复苏十分有力,消费增长持续平稳进行,2010年第4季度消费同比增长4.4%。美国产能利用率从2009年中期的65%持续增长至2011年1月的74%,产能利用率出现实质性恢复。在新兴经济体,消费也保持较快增长态势,比如巴西2010年家庭消费支出增长幅度超过了10%。

不合理的国际货币体系是本轮通胀风险的制度根源。现行后布雷顿森林体系最为突出的特征是权利和义务的不均衡特征。美国作为核心国家,其货币政策对世界经济具有极为明显的影响。但是美国货币发行不受约束,再平衡的责任主要由外围国家被动承担。这意味着美国一旦过度释放流动性,必然导致美元持续走跌,以美元定价的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扬。此次美国过度释放的货币正是通胀压力的重大根源。

可能影响经济复苏进程

通胀水平的高企和维持可能影响全球经济复苏的进程。通胀水平长期维持在高位甚至不断攀升将恶化生产和消费的运行秩序,同时降低资源配置的效率,甚至引发资产泡沫。特别是新兴经济体出现不同程度的经济过热,政府大幅提高基准利率,同时紧缩公共支出,有可能使新兴经济体增长面临更多风险。

通胀高企及其紧随政策会导致信用关系的复杂化和金融风险的累积。当通胀维持在较高水平,可能导致信用的过度释放。当政府持续紧缩货币政策之后,金融机构会被迫紧缩信贷,此前信用的过度扩张可能导致坏账的产生以及金融风险的暴露。同时,货币政策的紧缩可能改变资产市场流动性的状况,使得资产价格明显下跌,或者加剧波动性。

同时,大宗商品市场价格将在高位震荡,脆弱性明显增强。由于大宗商品市场是一个准金融产品市场,流动性及其影响因子和结构变化将深刻改变大宗商品价格,使其在投机氛围下表现出更大的波动性和脆弱性。

此外,通胀压力还可能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过高的通胀水平将扭曲经济运行秩序,降低资源配置效率,灼伤经济增长,同时影响就业和居民生活。

全球通胀风险不是一个短期现象

全球流动性过剩决定了通胀风险不会是一个短期现象。虽然欧洲央行提高了主导利率,但对欧洲以及全球流动性的影响并不明显。日本在地震之后大量向市场注入流动性,使流动性过剩的程度更加明显。而美国目前仍然维持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法国巴黎银行最近预测,2011年全球通胀水平将攀升至4.3%。

新兴经济体的紧缩政策有助于缓解本国和全球的通胀压力,但无法根除通胀风险的根源。目前,印度、巴西、俄罗斯、中国等新兴经济体都采取了不同程度的紧缩政策,2010年印度连续加息6次,2011年又两次加息。巴西2011年也两次加息。自2010年10月以来,中国已连续4次加息。但是,新兴经济体面临真实需求上升、输入型通胀压力明显以及内部要素价格上涨等多重压力,通胀风险在短期内难以下降。

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同样制约了物价水平的下降。西亚北非地区的变局仍然扑朔迷离,原油价格可能创出新高,由此带来原材料成本持续上涨的压力。全球经济复苏进一步增加了原材料需求,原材料价格有可能持续上涨。此外,全球粮食价格仍处在上涨通道之中,将继续对消费物价产生冲击。

本篇文章来源于http://www.banyuetan.org/ 原文链接: http://www.banyuetan.org/hqkd/jjfy/110429/38491_1.shtml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康美开发区康元路8号 邮编:362332 版权所有 © 闽南科技学院学生工作部(处) 闽ICP备05020843号